时间:2023-02-15 20:34:06 | 浏览:19
易观分析:2022年10月,中国网约车行业订单量出现小幅上涨,主要由于十一黄金周期间,在部分未受疫情影响的地区,居民出游需求提升所致。本月大部分平台订单量都有所增加,其中万顺叫车、花小猪出行、美团打车三家平台上升幅度较大。在月度活跃人数方面,滴滴出行依然蝉联榜首,T3出行MAU紧随其后。
本月网约车投融资领域动作不大,只有清研智行获得A轮融资。十月由于是传统出行旺季,各家平台也在十一期间推出多项优惠活动进行惠民消费。享道出行本月在成都与广州两城扩充合规运力。在中国部分城市,不合规的小型网约车平台被聚合平台下架,充分说明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强。本月海外飞行出租车领域动作频频,飞行出租车公司融资、飞行出租车生产与应用正在推进中。
本文由 @易观分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12月5日,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发布了《关于修改<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>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,下调了对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、驾驶员证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等行为的罚款数额,同时,还删除了未按照规定携带网
网约车行业注定是一个多劳但是不一定能够多得的行业。在网约车行业中,你所看到的高流水背后,其实都是充满了各种辛酸,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些狠人,对于这些狠人来说,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,这些人的流水都会比较亮眼,即便是在当下行业淡季的情况下,这些狠人依
每经记者:崔智明 每经编辑:孙磊近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发现,腾讯出行正在微信内测网约车服务,用户可以通过微信“我的-服务-出行服务”或在微信小程序搜索“腾讯出行服务”进行打车。而就在本月初,华为也已推出了众测版打车应用“Petal出行”
网约车行业再次发生巨大变动,禁止出租车加入网约车,禁止出租车巡网混合营运。据了解近日上海出台政策,按道路运输局通知,(关于禁止巡网混营情况的工作意见),要求各巡游出租车企业,禁止“一车两价”“巡网混营”的行为。出租车司机如果注册了网约车平
网约车行业已严重饱和,尽管官方多次发文通告从业预警,司机已经面临无单可接的局面,却还阻挡不住大量网约车司机的加入。出现这样情况的城市不是单一指哪一座城市,而是整个全国各地都如此。就拿标志性的深圳来说,2019年官方颁布了85517张网约车驾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杨天悦12月9日,交通部发布2022年11月网约车行业数据显示,该月网约车订单共计5.08亿单;截至今年11月30日,全国共有294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,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01万本、车辆运
网约车合规率是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双证齐全的司机,合规率一直被看作网约车行业规范化的关键数据,而最新的数据显示,一月份网约车合规率已经超80%,网约车基本告别无证时代。考不考双证,成为司机的一个心病在以前合
来源:交通运输部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,截至2022年6月30日,全国共有27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,环比增加3家;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53.0万本、车辆运输证183.7万本,环比分别增长3.1%、4.3%。网
共享出行在这两年过了风口之后,也进入了萧瑟期。尤其是网约车司机感受最明显。从原本的满怀期待,到如今的逐渐失落,多少网约车司机熬坏了身体、耗干了青春,就为了不多的银钱。又有多少司机在入坑滴答出行、阳关出行、一喂顺风车等平台后,悔不当初。一、身
(图源:图虫创意)2021年7月,滴滴被暂停新用户注册并从应用市场下架,至今已超过8个月。在这期间,以高德为代表的聚合打车平台快速崛起,获得经营许可证的网约车平台数量持续增加,用户的打车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网约车平台增至263家打开高德地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孙燕为规范网约出租车经营行为,完善网约车行业诚信体系,提升服务水平,杭州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,对2021年在杭实际运营网约车平台企业,组织开展了服务质量测评并形成专业报告。测评除第三方提供的车容车貌、安全驾
中新网10月13日电 13日,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发布9月份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。据统计,截至2022年9月30日,全国共有286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,环比增加4家;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81.6万本、车辆运输证1
新京报讯 据交通运输部网站12月5日消息, 交通运输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商务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修改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的决定。全文如下:交通运输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商务部 市场监管总局
2022年还有一天就与我们告别了,各行各业都有一肚子话想说。曾经是灵活就业+共享经济优良代表的网约车行业,2022的关键词是什么?年末,笔者打了几辆车,与行业观察人士聊聊——有人说合规,有人说聚合监管,更多人关心收入和成本,我想这也是大多数